2023年国内期货市场成交数据出炉!
1月2日,中期协发布的数据显示,以单边计算,2023年12月全国期货交易市场成交量约6.91亿手,成交额约48.04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4.48%和0.08%,环比分别下降12.58%和12.49%。2023年全年,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约85.01亿手,累计成交额约568.51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5.60%和6.28%。
分交易所看,2023年,上期所成交量约20.61亿手,成交额约151.30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3.02%和7.11%,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4.24%和26.61%;上期所子公司上期能源成交量约1.66亿手,成交额约35.91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38.36%和下降10.32%,分别占全国市场的1.96%和6.32%;郑商所成交量约35.33亿手,成交额约128.41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47.35%和32.58%,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1.56%和22.59%;大商所成交量约25.08亿手,成交额约113.62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0.25%和下降8.17%,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9.51%和19.99%;中金所成交量约1.68亿手,成交额133.17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0.85%和0.10%,分别占全国市场的1.98%和23.42%;广期所成交量约0.65亿手,成交额约6.09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33329.62%和38360.14%,分别占全国市场的0.76%和1.07%。
持仓方面,截至2023年12月末,全国期货市场持仓量约3932万手,较上月末下降16.9%。其中,上期所月末持仓量约930万手,环比下降14.03%;上期能源月末持仓量约51万手,环比下降12.29%;郑商所月末持仓量约1354万手,环比下降24.03%;大商所月末持仓量约1344万手,环比下降14.06%;中金所月末持仓量约185万手,环比增长6.01%;广期所月末持仓量约64万手,环比下降3.66%。
总的来看,2023年期货市场成交同比录得增长,其中成交量创新高,成交额为历史第二高。业内资深人士景川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2023年大宗商品市场受经济弱复苏和产成品补库周期的驱动较为明显,农产品的供给以及工业品的需求预期存在不同的热点,部分化工品成交显著增加,但原油和有色金属的热点不突出,因此出现了大小品种不均衡的现象,市场成交量放大但交易额增长有限。此外,新上市品种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。综合以上因素,2023年市场总体交易量显著高于2022年。
分板块看,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表示,一是生鲜、软商品板块增长幅度最大,白糖、红枣、纸浆等品种表现活跃。二是贵金属板块成交量增长41%。2023年四季度以来国际贵金属市场价格大幅拉升,对国内黄金和白银期货价格形成传导,吸引了大量交易者参与。三是油脂油料板块成交量增长31%。花生、大豆以及三大植物油价格出现波动,油脂油料企业积极参与套保套利交易。四是能源化工板块成交量增长29%。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,国内原油、高低硫燃料油、化纤产品、LPG等品种吸引了众多产业企业参与对冲风险。五是有色金属与新能源金属板块成交量增长26%。碳酸锂、氧化铝、工业硅、锡、镍等品种受到市场追捧,产业客户等交易活跃。
展望2024年,在景川看来,期货市场面临以下有利因素: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以及一系列稳经济措施给市场带来的驱动、全球补库周期及中美欧经济的差异可能会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市场,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也将继续增强。
光大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钟美燕告诉记者,2023年,国内期市下跌的品种数量超过上涨的品种数量。其中,黄金成为市场“黑马”,年内涨幅达17%,在避险情绪推动下成为市场瞩目的品种。表现较弱的为新能源材料,碳酸锂、镍、工业硅等品种下跌幅度均较大。同时,在通胀回落的背景下,以生猪、油脂为代表的农产品消费需求走弱,价格也纷纷下行。
钟美燕预计,2024年商品价格仍将呈现分化态势,节奏比趋势更重要。她建议投资者关注以下热点可能给商品市场带来的影响:一是地缘冲突的演绎。从2022年的俄乌冲突到2023年的巴以冲突,再到年末红海航运的扰动,2024年市场将会把更多目光聚焦在国际贸易的运输环节。冲突持续形成的外溢影响,会使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增加、运输周期延长,从而造成季节性的供需错配。二是美国经济是“软着陆”还是“硬着陆”,以及美联储何时降息。三是国内政策的节奏。整体来看,商品市场未来表现可期,但结构性机会大于整体性机会,可关注供应变化带来的行情机会。